一、網路架構概念

1-1. 開放式系統互連通訊參考模型(OSI)

OSI 英文全稱叫做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個網路的分層概念。

若使用郵局寄送包裹的概念,來比喻為一條網路連線在傳遞資料封包(網路中傳輸的的格式化資料資料單位)的過程,可以想像這樣的過程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東西互相配合而成,如實體的道路、郵差、郵局、包裹收發中心、客戶本身等。OSI 的分層就是在對這些不同層次的傳輸進行概念定義。

OSI 總共有七個層級,這七個層級可以整合為兩個大的分類,分別是「主機」與「媒介」,分別指在客戶端裝置上的處理層級,或是資料傳遞路徑上的處理層級。

OSI 的七個層級分別如下:

1-1-1. 媒介層

1.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以位元(Bit)為資料傳遞單位。

定義機械、電氣等特性(Ex. 網路線裡面的電子訊號的 spec)。

Ex. 乙太網

以資料框(Frame)為資料傳遞單位。

定義一串位元的正確程度檢查標準,確保資料「看起來」是一樣的。

在資料連接層中,裝置之間透過 MAC Address 進行識別。

Ex. 乙太網路, Wi-Fi

3.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以封包為資料傳遞單位。

定義網路各個節點裝置間的位址分配、傳遞路徑與壅塞控制。

然而,此層不考慮丟包等可靠性問題。

在網路層中,裝置之間透過 IP Address 進行識別。

Ex. IP

1-1-2. 主機層

4.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以資料段(Segment)為資料傳遞單位。

定義節點之間能夠可靠傳遞的一套傳輸協定標準。(Ex. 沒收到資料包時何時要重新傳遞)

Ex. TCP, UDP, SSL

5. 會議層 Session Layer

這層次基本上被棄用,在此不討論。

6. 表現層 Presentation Layer

這層次基本上被棄用,在此不討論。

7.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以一連串的資料為資料傳遞與處理的單元。

定義終端收到一連串完整的資料後,要對該資料進行什麼應用的協定,如網頁瀏覽、檔案傳輸、影音串流等。

Ex. HTTP, HTTPS, FTP, DNS, DHCP

以下我們會開始針對各個層次中的協定稍做簡介。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